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临近阿尔卑斯山北麓,城市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150万,它是德国仅次于柏林和汉堡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
凭借农牧渔业与高新科技及金融等产业的均衡发展,慕尼黑的经济一直在国内处于,也是德国大城市中失业率和人均购买力的城市,更被认为是德国的新经济中心之一。宝马、西门子、安联保险等大公司的总部均设在慕尼黑,而麦当劳、微软、思科、雅培等许多跨国公司的欧洲总部也设在这里。
良好的经济发展也引来众多外来人口的聚集,走在慕尼黑街头,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个城市人口组成的多样性,随处可见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们。慕尼黑拥有30多万的非德国国籍人口,其中数量多的是土耳其人和巴尔干人,而37%的外侨则来自于欧盟国家。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慕尼黑地区就开始有人居住。到公元8世纪,这里建起了一个本笃会修道院,这也是慕尼黑在德语中意为“僧侣之地”的来由。关于慕尼黑的文献记载早见于1158年,巴伐利亚国王狮子亨利在1175年正式建立了城市要塞。其后,城市数度易手,1506年,慕尼黑开始成为整个巴伐利亚的首府。在阿尔布雷希特五世时期,此地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各类文化发展,被誉为“伊萨尔河畔的雅典”。
后来,尽管经历可怕的黑死病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慕尼黑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继而迅速发展。1945年,在美国控制下的慕尼黑按照战前规模进行了重建,甚至保持了战前的街道格局,逐渐发展为德国南部的城市。由于保留了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老城中哥特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等古建筑比比皆是,慕尼黑也享有“欧洲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慕尼黑的老城区位于城市的中心,紧邻中央火车站,它以玛利亚广场为核心,聚集了众多主要的历史建筑。慕尼黑老城西侧的卡尔门是路易四世建立的防御工事——慕尼黑第二城墙的西城门,也是进入慕尼黑老城的重要通道。二战中卡尔门严重受损,重建时对建筑进行了一定简化,如今这座白色的大门看起来依旧厚重沉稳。
穿过卡尔门,沿着诺伊豪泽尔大街走进位于老城心脏地带的玛利亚广场,马上被恢宏的新市政厅所震撼,这座占据了整个玛利亚广场北侧的新哥特风格建筑建于19世纪末,用了40年才建成。建筑主要由浅棕色建造,外墙上装饰有很多灰色石雕,包括巴伐利亚国王以及寓言、传说的英雄、圣人等,而栏杆、檐口和梁柱都配合了精美的雕刻,怪兽头像的滴水口和无数小尖塔的构筑则更凸显出其哥特式建筑的气质。